與她的對談常常是從”呷飽沒”開始,以”去呷水果”結尾。
走到瀰漫著豬油香氣的灶腳(她早年在家裡熬豬油賣錢),從冰箱拿出一盤切好的水果,多半是蘋果。小時候曾經抗議好好的蘋果為什麼要浸鹽水?及長才發現,不只是防止蘋果變色,甜中帶鹹、鹹中帶甜的滋味,比單只蘋果的甜蜜更增添了層次感。
也有時候是蓮霧、哈密瓜、水梨、香蕉…,端看那一陣子供桌上的水果是什麼。
如同許多節儉的祖母輩,她平常儉於食衣住行,但唯獨對兒孫,以及神明,極其慷慨。一件外套可以穿上五六年不換,但伸手向她要錢買玩具,她不會吝惜;她可以醬油拌飯過一頓,但酬神時的桌數絕不比別家少。

為什麼總有吃不完的水果,除了家裡初一十五祭祖,鄰近的昭應宮跟文昌宮,神明們應該也吃了不少她的水果。她總是提了果籃,滌淨了手,捻了香喃喃祈禱,從外公的身體到母親的婚姻到哥哥的成績…,卻鮮少為自己祈禱。選水果祭神,因為水果在供桌上美觀;下了桌讓家人吃掉,健康。
她,我的外婆,表達對家人的關懷時,依舊用她最簡樸的方式,沉默,但是營養豐富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eer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